江西日報整版報道南昌航空大學:以“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020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主導全省開展“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旨在破解江西省高校思政課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2022年7月,教育部同意在江西省設立以“高校思政課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為深入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南昌航空大學作為全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教學改革組長單位和牽頭單位,以“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為抓手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促進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不斷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改革成效
教學質量提升 育人成效顯著
南昌航空大學是最早參與“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的高校之一,是省級“概論課”改革組長單位,與5個牽頭單位、20余所高校組成教學共同體,在改革過程中圍繞辦好思政課、用好思政課教學主渠道,針對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吸引力、針對性不強,認同度與接受度不夠,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等問題,以及思政課理論體系龐大,教學內容涉及面廣且更新快、時事性強,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社會熱點等涉及深層次的理論與現實問題,僅靠教師個人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很難完成相關教學,存在思政課講不深、講不透、更講不活的問題,把握育人目標,堅持系統觀念、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力求學思用、知信行相統一。學校采用“大問題+小問題”和“專題+活頁”的專題設計方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依托層次化協同的新型教研共同體,凝聚辦好思政課的合力,引導各高校思政課教師從單兵作戰轉向協同發力;拓展思政育人空間,實現思政課從單一發力向多課同向協同發力轉變;豐富教學形式,實現一課一師向一課多師轉變,讓思政課有吸引力、課堂有魅力、教師有聚合力。
▲學校開展集體備課和共話馬院高質量發展活動
經過三年多的課程建設,思政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成效顯著,形成可推廣借鑒的教學改革做法與經驗。調查結果顯示: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教學熱情和教學投入度明顯增強;90%以上的青年教師認為“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在重難點和熱點問題的把握、課程內容的優化、問題意識的培養、與學生互動方面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概論課”和“四史課”獲批省一流課程,郭莉名師工作室團隊獲批省本科高水平教學團隊,“概論課”獲批省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團隊。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等在全省“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集體備課會上多次作典型發言。教學改革成果獲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獲批省思政課教學協同創新中心、雙師同堂示范課和一課多師示范團隊各1個。
改革路徑
破解制約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三大矛盾
矛盾是問題所在。學校主要圍繞制約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三大矛盾,即課堂教學單一供給與學生需求多樣的矛盾、思政課要求高與教師個體知識有限的矛盾以及課程教學封閉性與育人開放性的矛盾開展一系列改革。
聚焦課堂教學單一供給與學生需求多樣的矛盾,持續改進教學設計。針對課堂教學單一供給和學生需求多樣的矛盾,通過問題重組教材內容,持續改進教學設計與實施方案,形成基于共建共享的“問題導向+專題呈現+活頁補充”新教學內容體系,促進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學校舉行“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集體備課會
通過問題重組教材內容,以“問題式”呈現專題。把握問題的啟發性,提高專題的針對性。注重調查研究,通過座談會、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學生在思想、學業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和困惑,統籌教學共同體力量,構建具有啟發性的遞進邏輯關系的問題鏈,以此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突出問題的辨析性,提高專題的思想性。針對社會上影響較大的事件,培養學生反思、批判性的主體性思維和學習方式,通過這些辨析性問題增強專題的現實關切性,提升學生透過表象看本質的能力。
通過活頁優化教學內容。及時回應理論、社會熱點和學生所想所思,以活頁形式處理教材內容變與不變的關系,解決黨的創新理論及時“三進”的要求和現實針對性的問題,形成“教材+活頁”的教材內容體系。2020年,活頁主要聚焦抗疫精神鑄魂育人,通過系列專題微課豐富教學內容,強化思想和價值引導,做到因事而化、因勢而新。錄制《全球抗疫離不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疫情中如何堅持價值觀自信》等19個專題視頻作為常規教學內容的補充,切實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相關專題視頻獲省戰“疫”思政課比賽一等獎1個、三等獎6個,獲省戰“疫”線上優質課程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個。民法典頒布后,挖掘民法典中的思政元素,打造民法典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典植根中華文化彰顯民族智慧、民法典綠色理念護航生態文明建設、民法典弘揚優良家風踐行家庭美德4個活頁教學專題,豐富法治教育內容。黨的二十大召開后,舉辦全省跨校集體備課,以線上方式聘請近10名專家指導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實現課程內容與時俱進。
聚焦思政課要求高與教師個體知識有限的矛盾,注重“共同體意識”,強化團隊協作。針對思政課要求高和教師個體知識有限的矛盾,創新教研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實現從單兵作戰到團隊作戰的轉變。
▲“雙師同堂”豐富思政課形式
推動“有組織教研”的制度化常態化。按照省委教育工委抓總、組長單位統籌、牽頭單位推進、秘書單位實施的工作機制,組織實施“一專題一備課”計劃,推動“有組織教研”的常態化。學校統籌各牽頭單位力量,通過團隊協同攻關,加大教學研究力度、拓展教學思路、鮮活教材內容,提升教師對教材的深度把握,產生較強的優質師資聚合力、教研活動輻射力和聯動效應,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優質師資共享,協同備課的有效場域,為全省提供共享問題式專題化教案。在校內,注重平行課程聯動,在以系部為單位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實行院長領銜的跨課程集體備課制度,防止課程交叉內容的重復。近三年,累計開展跨校集體備課38場。
采用“名師示范+教師展示+學生評教+專家指導”一體化推進的方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2020年以來,邀請獲全國思政課教學比賽特等獎的北京大學張會峰教授,首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特等獎、全國高校優秀思政課教師、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年度影響力人物東北大學任鵬,首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展示比賽一等獎、第五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獲得者華南師范大學張永剛等15位名師示范教學、教學共同體教師現場教學展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材編寫組成員郝立新、陶文昭、王柄林、田鵬穎、佘雙好等20余位專家對展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全面指導。此外,創新學生評教方式,將學生課后評教提前到集體備課中,使教師在課前更好地了解學生要求和思想困惑點,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牢固樹立“三全育人”理念,推動建立校內主體協同機制。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學工、團委等部門的聯動協同,選派部分思政課老師擔任團委研習會導師參與青春思政課活動,安排學工處處長、創新創業學院老師參加集體備課,將學工處的“一生一方案”、團委的“成長路上好青年”“感動南昌航空大學人物”等典型案例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實現日常思政工作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
對民辦高校進行師資“1+1”結對幫扶,推進區域師資均衡化發展。以郭莉名師工作室為依托,精選業務骨干,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對口幫扶。采取“專題1對1結對幫扶”方式加強對幫扶院校青年教師的指導,通過到被幫扶院校聽課、上門指導、優質資源共享、集體備課、教研課題共研等,促進被幫扶高職院校和民辦院校思政課建設質量的發展。
聚焦課程教學封閉性與育人開放性的矛盾,注重社會大資源,強化開門辦思政理念。針對課程教學封閉性與育人開放性的矛盾,堅持開門辦思政,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打造“主課堂+拓展課堂”的立體化新教學網絡,實現從“立足課堂”到“超越課堂”的轉變。《“問題導向+團隊協作+多課同向”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實踐》獲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用好社會“大師資”。2019年開始,學校就結合教學內容,先后邀請紅色后代紅一軍團長楊上堃將軍之子楊國興、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講解部黃俊峰、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講解員甘婧等進課堂,在夯實上好思政課力量的同時,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形式,實現一師一課向一課多師轉變,打造雙師同臺和師生同臺新型教學模式。
用好社會大資源。充分用好社會大資源,打造“四色”“三同”“一線課堂”。“四色”即根據江西地域特色和自身辦學特色,聚焦“紅、綠、藍、白”四色。紅色即傾聽紅色故事、探訪紅色遺存、感悟革命歷史、領悟革命精神;綠色即聆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故事,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藍色即聆聽航空報國故事、實地參觀航空企業、感受航空報國文化、體悟航空報國精神;白色即傾聽抗疫感人事跡,感悟抗疫精神。“三同”即師生通過同開發、同講述、同實踐,共同挖掘一線故事中蘊含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撰寫一線紀實、設計教學專題、形成系列微課,體現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統一的同時,將思政小課堂連上時代大課堂。截至目前,共有教師60人次、學生270余人,組成10余支小分隊分赴各地探訪。此外,結合一線故事和一線探訪,組建由6名指導教師、10余名研究生組成的“知行”宣講團,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協同與融合。“四色”“三同”“一線課堂”獲批省思政工作精品項目。
立足江西在“四史”上的獨特地位和豐富的史料資源,打造江西特色的“四史”教育內容。“四史”主要立足江西地方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化和航空文化融入課程,錄制20個教學視頻,用數字博物館賦能“四史”教育。其中,兩個專題入選江西省“一線課堂”優秀微課,“四史”獲省一流課程。《南昌中山路380號紅色記憶》獲第七屆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展示活動三等獎。截至3月12日,“四史”點擊量2189萬人次,累計互動次數49.2萬次,選課院校50余所。
▲師生開展“一線課堂”社會實踐
用好網絡大平臺。通過網上虛擬教研室,拓展教研空間,輻射其他高校,構建專題+豐富媒體資源教學網站,創建自主學習線上微課堂、云游數字革命紀念場館、數字博物館等特色課堂,產生較好效果。思想道德和法治課教學團隊精心打造49個線上微課,截至3月12日,線上瀏覽總量3887.8萬人次,互動達34.6萬次。“近代史綱要”和“四史”課選擇經典文獻、紀錄片、專家講座、學術著作等資源,為學生自行解決問題提供一站式延伸閱讀資源,滿足學生隨時學習和查閱資料的需求,促進思政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深度融合。立足本校航空特色,打造航空特色線上專題微課——理想信念的力量,通過大學生講航空故事傳承航空報國精神。受省委教育工委委托創建“江西思政”省級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聚焦重大熱點事件、發布思政權威資訊、展示思政工作最新成果、傳遞江西思政好聲音,為全省思政課建設提供交流平臺,為牢牢把握網絡輿論主陣地的話語權貢獻力量。
經驗啟示
強化頂層設計 堅持育人規律 堅持以生為本
堅持黨委領導,強化頂層設計。思政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
學校黨委一貫重視思政課建設,嚴格落實思政課建設主體責任,把思政課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列為校黨委、行政堅持不懈抓好的重點工作。近年來,學校黨委多次專門聽取匯報,研究制約改革的突出問題,并制定《關于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建設任務,成立由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任主任的“大思政課”建設委員會。明確將“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建設作為學校“十四五”時期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例會形式常態化研究“大思政課”建設問題,在場地資源、經費投入、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將“大思政課”建設情況納入意識形態、思政工作等方面的考核評價中。
堅持育人規律,強化“大思政”理念。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思政小課堂具有封閉性,而育人具有開放性,這就要求遵循育人規律,匯聚多方力量,拓展講好思政課的資源,堅持立足校園建資源、跳出校園找資源理念,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增強思政課改革的協同性。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以“大思政”思維探索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要著眼于鑄魂育人目標,推動各類課程同向同行,統籌部門協同發力,在不斷開放的思想政治工作環境中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堅持以生為本,強化學生內驅力。學校思政課改革要注重啟發式教育,堅持用問題建構專題、啟迪學生,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而這也為深化思政課改革指明了方向。結合學生的關注點、困惑點、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等形成具有遞進邏輯關系的問題鏈,通過問題鏈深耕教材,讀懂學生,構建問題式專題化教案,提升教學內容啟發性和教學的針對性,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在問題鏈的導引下,激活學生深度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政治立場、知識認知、價值觀念等方面,朝著課程目標方向發展,實現課堂教學從被動灌向主動思轉化、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統一,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