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以青春妙筆繪思政華章
——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張雨晴
啟航網訊 在南昌航空大學的校園里,有這樣一位學子,以青春為筆、理論為墨,在思政專業的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就是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 22 級碩士研究生張雨晴。今年1月,她作為主講人,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奔赴婺源縣月亮灣石門村,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為藍本,精心講授了《最美鄉村,何予婺源?》思政課公開課,一舉斬獲教育部特等獎、江西省一等獎,為廣大青年學子樹立了學習的標桿。
鑄魂:堅定信仰,開啟探索之旅
張雨晴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結緣,要追溯到在本科階段觀看電視劇《覺醒年代》之時。那時還是播音專業的她,被劇中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艱辛歷程,以及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引領國家走向新局面的壯闊敘事深深觸動。于是,對政治的熱愛讓張雨晴毅然踏上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探索征程。
研究生入學后,她毫不猶豫地投身南昌航空大學研究生“知行” 宣講團,全身心參與理論學習與宣講工作,致力于將黨的創新理論傳遞給更多的師生,為思政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活力。
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學院推行的“四同”立體教學模式中的 “師生同臺”授課形式,為張雨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體驗。從臺下專心聆聽的學子,轉變為臺上傾心講授的主講人,這一角色的轉換,讓她對知識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爱斈阏嬲呱现v臺,向他人闡述觀點的那一刻,才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否真正吸收了這些知識。” 張雨晴感慨地說。正是在這樣的實踐中,她不斷挖掘知識的深度,深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土壤,汲取著智慧的養分。
踐行:知行合一,讓理論生動起來
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書本中“走”出來,變得通俗易懂、深入人心,這是張雨晴一直在思考并努力探索的課題。在籌備《最美鄉村,何予婺源?》這堂思政課公開課的過程中,張雨晴全身心投入,開啟了一場深入的實踐之旅。為了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緊密對接,她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專程走訪了江西婺源石門村。在石門村,她目睹了鄉村在新時代發生的巨大變遷,深切感受到了鄉村振興戰略為這片古老而美麗的土地注入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回到校園后,張雨晴開始精心斟酌課程內容。她將整堂課巧妙地分為生態、文化、鄉村振興和黨建引領四個部分,采用理論與實踐相互呼應的方式,每闡述一個理論觀點,便引用石門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作為生動案例。通過這種潤物無聲的方式,她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立體鮮活起來。實地調研的經歷,也讓她對所講述理論的內涵有了更為深刻透徹地領悟。她深知,這些理論不僅是指導鄉村發展的科學方針,更是無數鄉村人民幸福生活的源泉所在。
求索:迎難而上,磨礪科研利刃
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其實,張雨晴也并非一帆風順。
在參與導師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重點項目前期案例甄選階段,她就遭遇了不小的挑戰。由于對“全面依法治國”專題的理解不夠深入,在挖掘實踐案例以融入“概論課”具體專題時,選出的案例一度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面對困境,張雨晴并沒有氣餒。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她反復鉆研,不斷發掘,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資料中。通過仔細篩選、對比、分析,最終整理出了貼合專題的優質案例,為教學改革的推進掃清了障礙。
張雨晴從不預設過高的目標,只是秉持著腳踏實地的態度,專注于眼前的任務。她謙虛地表示,無論是學術研究、教學實踐,還是講課比賽,她想到最多的就是“我一定要把這一次的事情做好”。
在她看來,認真對待每一項任務,這不僅是一份責任,更是對認真聆聽的同學、給予她信任與支持的老師以及所有對她寄予期望的人的一份鄭重承諾。正是憑借這種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張雨晴在高校思政專業學習的道路上篤定前行,用行動詮釋著她對思政專業的無限熱愛與執著追求。
逐光:綻放芳華,融入思政洪流
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政課講授過程中巧妙地融入紅色、藍色、綠色、古色“四色”資源,并通過協同育人機制開展育人實踐項目?!蹲蠲类l村,何予婺源?》思政課公開課的成功,正是依托綠色資源,將江西鄉村振興的典型樣本巧妙地融入教學之中。學院的全方位助力,讓她在思政傳播與創新實踐中實現了綜合素養的跨越式提升。
回望過去,知行講堂上,專家學者的講座為張雨晴打開了一扇扇知識的窗戶;一線課堂等實踐活動讓她走出教室,親身感受社會的脈搏;師生同臺的教學形式更為她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廣闊平臺,全方位助力她的成長與進步。
展望未來,張雨晴的眼中滿是堅定。她表示將繼續在高校思政專業的道路上穩步前行,不斷提升自我,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她希望用更生動、更有感染力的方式,將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給更多的人,讓更多青年學子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獨特魅力。
在青春的賽道上,張雨晴將繼續扎根理論沃土、筑牢思想之基,以如火熱情照亮更多人向光而行的道路。
(圖文一審:王賓新 圖文二審:黎志華 圖文終審:王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