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最美教師】從“小丁姐姐”到“丁媽媽”: 丁園24載躬耕教育沃土靜待“花兒”綻放
啟航網訊 在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丁園老師的名字總與溫暖相伴——實驗室里,她俯身指導學生調試儀器,指尖傳遞專業溫度;辦公桌前,她逐字推敲學生論文,字里行間傾注育人匠心;偏遠山區小學的課堂上,她化身“環??破諑煛?用生動語言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
自2001年從南京農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畢業入職以來,24個春秋流轉,丁園從學生口中親切的“小丁姐姐”,逐漸成為大家信賴依靠的“丁媽媽”。她以熱忱為筆、專業為墨、堅守為紙,在教學科研一線書寫下滿含匠心與大愛的教育篇章。
深耕課堂:做創新型教育踐行者
“熱愛教書,更要把書教好。”這是丁園常掛在嘴邊的話,更是她深耕教學的行動指南。憑借扎實的教學功底,她長期擔任校級兼職教學督導,助力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她還多次在省、校級講課比賽中斬獲佳績,“校級優秀主講教師”“學生心中最喜歡的老師”等榮譽加身,成為她教學成果的生動注腳。
翻開丁園的教學履歷,常年保持年均授課超200學時的高強度,承擔5門本科生課程、3門研究生課程教學任務,這樣的節奏,她一堅持就是多年。其中,《環境工程儀器分析》課程的“進階之路”尤為亮眼:從校級優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到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再到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更成為學校第三門在新華思政網上線的課程。
在教學創新的道路上,丁園從未停歇。入職不久,她便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線上引導學生預習基礎內容,線下聚焦討論與實踐,大幅提升教學效率。她擅長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講解“ICP光源克服自吸干擾”時,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思維分析問題,鼓勵大家“搞科研、做技術,既要直面難題,更要具備破解難題的志氣與能力”。她主編的《環境工程專業英語與寫作》教材,專門增設“思政導讀”板塊,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刻領悟行業責任與使命。該教材獲評校級創新創業課程。
科教融合:當科研路上的領路人
在重金屬污染治理領域,丁園同樣成果豐碩。多年來,她牽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撐計劃等10余項科研項目。她始終秉持“科研育人”理念,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與科研訓練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指導學生參與“三小”項目、開展創新實踐時,丁園總是傾囊相授、手把手教學。在她的悉心指導下,27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項成果獲授權發明專利;她帶領的團隊還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省級獎項。
為讓學生“接地氣、學真功”,丁園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邀請一線環保專家走進課堂授課,帶領學生深入環保企業、污染治理現場開展實踐,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監測、污染治理項目中,錘煉職業素養與工程能力。作為碩士生導師,她對每一位學生都傾注心血,培養出的畢業生中,不少已在高校、環保管理部門、企業等崗位上挑起大梁。
熱心擔當:做大愛精神的傳遞者
在同事眼中,丁園不僅是良師,更是一位有擔當、肯奉獻的老黨員。她曾兩度擔任環境工程教職工黨支部書記,期間牽頭組織“課程思政研討”,幫助教師精準融入思政元素;策劃“環保公益實踐”活動,帶領團隊開展環保宣傳、公益服務。在她的帶領下,所在黨支部先后獲評“第七屆江西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學石秋杰同志活動先進集體”等省級榮譽。
但每逢黨內評優,丁園卻總是主動將機會讓給年輕同事:“年輕人正處于成長關鍵期,需要鼓勵與支持,讓他們多獲得榮譽,更有助于成長進步?!彼脤嶋H行動為青年教師鋪路搭橋,彰顯黨員先鋒本色。
走出校園,丁園又多了一個身份——生態文明“科普使者”。作為江西省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她頻繁參與“中國生態科普行暨贛鄱科普大講堂”活動,腳步遍布山區小學。在課堂里,她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講述藍天、碧水、綠樹的故事,傳授環境保護知識,將生態文明的種子悄悄植入孩子們心中。
24載春秋,一支粉筆、一方講臺,丁園堅守教育初心;一屆又一屆學生,她以匠心育人、用情懷守護。如今,這位“教育園丁”仍在三尺講臺默默耕耘,靜待更多“花兒”綻放,書寫屬于她的教育溫情。
(圖文一審:陳少波 圖文二審:黃益萍 圖文三審:劉繼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