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最美教師】萬蘇春:讓法律課堂在人間煙火中“活”起來
啟航網訊 法治的種子如何在青春心田扎根?答案藏在萬蘇春十年如一日的育人實踐里。作為深耕教學一線的引路人,她始終秉持“德法兼修” 理念,以學生為本,用有溫度的課堂、真場景的實踐、活態化的創新,讓枯燥法條接上生活煙火,讓法治信仰融入青春理想,為無數學子點亮了守護正義的前行之路。
課堂里,讓法條接上“煙火氣”
光念法條學生記不住,要讓他們用起來才懂得其中滋味。萬蘇春深知,大學是傳遞法治底層邏輯與精神價值的關鍵階段,而熱點事件正是連接理論與現實的最佳紐帶。每年她都會追蹤熱點民生時政,精心挑選適配的知識點進行銜接,從行政立法規范到行政執法邊界再到行政救濟監督,引導學生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多元視角中,學會用行政法理性又不失溫度地分析問題。
如今的大模型技術更成了她的教學助手。講解法家思想時,她設計“古今穿越”互動:學生借助大模型迅速梳理資料,一組扮演韓非子等古代法家代表闡釋“法以治民,術以治官”的時代動因,一組以現代晚輩身份提問對話,另一組則總結凝練法治文明躍遷。“過去寫劇本要花一周,現在學生用15分鐘就能用大模型備好內容。”這種鮮活形式,既讓學生看見古人智慧,也明晰法理邏輯的時代演進,打破了“老師講、學生記”的單向灌輸,更讓學生讀懂法治對人間煙火的關照。
考評中,讓能力代替“一張卷”
法律人要解決真問題,而非僅答好一張卷。萬蘇春摒棄“一張試卷定乾坤”的模式,將課堂打造成能力錘煉的“練兵場”:課前學生要提交“痛點清單”;課中精講知識要點,并設計適配的課程互動環環相扣,辯論場上的邏輯構建、模擬法庭的應變表達、普法視頻的創意競賽、情境實訓的現實呈現,每個環節都對應著明確的能力目標。
課程設計時,她總會提前規劃好學生的角色,希望人人都能參與其中。評分不再看標準答案,而是聚焦學生能否發現真問題、構建好邏輯、傳遞出觀點、培育新思想。“考分”換成“貢獻值”這種考評方式,既讓學生充分展現所長,更培育了他們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與同學間的協作情誼。
行走間,讓課本走進“真場景”
不走出去,對法律的理解永遠隔著一層紙。為拓展課堂邊界,萬蘇春打造了“行走的行政法”實踐品牌,在政府機關、基層社區、法院律所建起實踐基地。她帶著學生切換視角,從“服務接受者”變為“執法觀察者”,去便民服務中心了解實操難點,到派出所體驗行政執法如何平衡法理、事理與情理。
在調研政府信息公開課程項目時,她讓學生查擺政務網站,再與公職人員交流,暢談體驗建議。這種帶任務的實踐讓課本“活”了起來,也讓學生明白:法律不僅要寫在紙上,更要融入民生冷暖。親眼見證了公務人員為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化解群眾疑問所開展的工作,學生們更能真切地看到行政工作運行的現實圖景。
日志里,讓課程長成“生命體”
萬蘇春的電腦里,藏著一本“教師成長日志”,那是她教學的“進化密碼”。日志里沒有空泛的理論,全是實打實的細節:“課程互動超時,下次需要定時把控”“某些學生未參與項目,需溝通對接原因,并設置適配項目。”“情景模擬考評指標分值設置仍需改進”“超星的課程環節銜接上還有漏點”“課程思政的融入點需要更換”……
她堅信課程不是固化模板,而應“動態更新”。每次課后,她都會記錄學生的體驗感與參與度,針對問題迭代設計。從項目的優化到流程的調整,從互動形式的更新到評價體系的創新,從課程基地的建立到課外調研的對接,這本日志見證著每一堂課的打磨痕跡。正是這份匠心,讓她的課程入選全國高校教學展示平臺,斬獲6項國家級、省級教學獎項。
天地間,讓法治發出“好聲音”
法治宣講要像鑰匙,能開不同的鎖。作為全國科教文衛體工會系統和江西省習近平法治思想宣講團成員,萬蘇春帶著20余場宣講走進高校、社區、鄉鎮。面對領導班子,她側重法理闡釋,傳遞“執政者”的法治理念;面對基層公職人員,她拆解社區治理、執法實操的經典案例,講清“為什么、怎么做”;面對高校學子,她用熱點案例解讀法治精神,點燃理想火種。
在推動法治實踐落地中,她更帶著學生把論文寫在贛鄱大地上。圍繞社會治理難點開展實地調查,完成的調研獲8位省級領導批示,部分成果還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學生看見自己的研究能推動改革,就更懂得法的重量。”從課堂到社會,萬蘇春用行動詮釋著:法治既要講法也要容情,既要扎根理論也要回應民生。
十年耕耘,萬蘇春老師用一堂堂生動的課程、一次次真實的實踐、一頁頁詳盡的日志,讓法律走出書本、走進生活,更走進學子的心中。在她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帶著法治信仰與人文關懷,踏上守護公平正義的道路——而她,始終是那個將人間煙火融進法律講堂的人。
(圖文一審:石瑋 圖文二審:楊文 圖文三審:陳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