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數字化賦能思政課改革:從“智能+”到“智慧育”
啟航網訊:1月23日,江西日報11版刊登《數字化賦能思政課改革:從“智能+”到“智慧育”》一文,報道我校。
原文如下:
數字化賦能思政課改革:從“智能+”到“智慧育”
楊 文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教育數字化,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在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高校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必須主動適應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從“互聯網+”到“智能+”,再到“智慧育人”,思政課改革正經歷著深刻變革。當前,隨著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思政課改革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特別是在全球數字化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高校教學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對思政課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新風險,思政課更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優勢,創新教學模式,提升育人成效。因此,深入探索數字化賦能思政課改革的路徑與方法,構建從“智能+”到“智慧育”教學新模式,對全面推動思政課高質量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融入數字發展大局,激活思政課堂新動能
融入數字發展大局,首先需要準確把握思政課改革的時代方位。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國家關于加快教育數字化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明確了改革方向。當前,思政課數字化改革已步入“深水區”。數字技術為思政課教學開辟新路徑,智能化教學平臺突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教學資源的動態更新和精準推送。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創新教學形式,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大數據分析技術的引入使教學內容更加精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教學方式更加個性化。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思政課改革中遇到的短板,比如,數字化基礎能力建設仍需加強、教師信息素養和數字化教學能力有待提升、教學模式創新的系統性和實效性不夠突出。部分高校在數字化建設中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形式輕實效的現象。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完善體制機制,構建數字化支撐體系。通過經費投入改善硬件條件、通過教師培訓提升應用能力、通過評價機制激發改革動力,從而推動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推進智能融合創新,構建思政課堂新模式
推進智能融合創新,重點在于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爸悄?”時代的思政課堂應是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實踐證明,數字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在教學內容上,數字技術豐富了教學資源,使理論講授更加生動。大數據分析技術助力及時捕捉社會熱點,篩選典型案例,使教學內容更具時效性。數據可視化技術將抽象理論轉化為直觀圖像,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實現了優質資源的積累和共享。在教學方法上,智能化手段創新了教學形式,促進教與學的深度互動?!爸腔壅n堂”建設中,虛擬現實等技術營造沉浸式教學場景,增強教學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教學資源的精準推送和個性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熬€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發揮兩種教學方式的優勢。在教學評價上,要構建基于大數據的過程性評價體系,讓考核更科學。要注重收集和分析學生學習全過程數據,建立多維度評價指標,實現評價的精準化和規范化。特別要強調的是,技術應用不是目的,而是服務于育人效果的提升,要防止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
厚植智慧育人理念,鑄就立德樹人新高地
厚植智慧育人理念,核心是實現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智慧育人不是簡單的技術應用,而是要在數字化環境下重構育人體系。數字化技術創新了理論闡釋方式,提升了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習慣,創新教學語言和表達方式,使黨的創新理論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在數字化學習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幫助學生深化理論認知、堅定理想信念。數字化手段的運用拓展了實踐育人空間,使得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更加緊密。數字化育人共同體的構建,整合校內外育人資源,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智能技術在資源整合、信息共享方面的優勢,促進全方位育人網絡的形成。而教師團隊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是關鍵,可以通過系統培訓和數字實踐,提升教師運用數字技術開展教學的水平。智慧育人理念的實踐,推動思政課改革不斷深化,從而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站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浪潮下,推進思政課數字化改革既面臨重要機遇,也需要破解不少難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統一,既要解決好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教師能力提升、教學模式創新等現實問題,更要著眼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根本目標。要堅持改革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數字化條件下思政課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徑。要堅持守正創新,把握好技術應用與價值引領的關系,確保思政課始終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隨著教育數字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思政課改革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更大力量。
附相關媒體鏈接:
江西日報: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01/23/content_144400_178607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