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價值引領 學科融匯 需求牽引 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
啟航網訊: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秉持“鑄魂育人、創新領航、需求導向”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構建了思想引領涵育價值品格、學科建設驅動創新實踐、產教融合鍛造實踐能力的協同育人體系。光明日報08版科教新聞對此進行了報道。
全文如下:
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秉持“鑄魂育人、創新領航、需求導向”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構建了思想引領涵育價值品格、學科建設驅動創新實踐、產教融合鍛造實踐能力的協同育人體系。學院通過打造“課程思政—專業教育—行業實踐”螺旋上升的價值塑造新范式、“資源整合—平臺支撐—團隊保障—科研反哺”多維協同的學科育人新生態、“需求牽引—資源重組—價值共生”的全要素產教融合培養路徑,系統推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在創新實踐中,形成了黨建思政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學科平臺與科研團隊協同聚能、產業需求與培養體系精準對接的特色路徑,實現了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思想引領效力與服務社會貢獻度的同步提升,為新時代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具有示范價值的實踐樣本。
思想引領鑄魂育人
學院系統化設計與研究生成長階段相匹配的價值塑造育人載體鏈,構筑黨政工作人員、學工隊伍、專業教師、行業導師、優秀校友全員參與的全鏈條協同育人網,將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內涵有機融入研究生教育培養全過程和各環節。重構課程體系,開發學科思政圖譜,構建“基礎理論—專業技術—綜合實踐”三階價值融合路徑。在基礎理論中融入生態哲學觀,在專業技術中嵌入國產技術突破案例,在綜合實踐中設置環評模擬、工程設計和污染物處理方案等場景,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革新教學模式,推行“問題鏈—價值鏈”雙螺旋教學法,在課程知識點講授中設計學術問題鏈與“學術價值+社會價值+育人價值”多維價值問題鏈,同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與工程倫理決策素養。提出“技術—政策—價值”三維融合,創建國家戰略浸潤式實踐場景,將排污口溯源排查、水質動態監測、水污染控制技術與資源化等專業實踐和科研項目與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合,在碳減排技術、循環經濟與資源化、流域綜合治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技術研究與應用中融入公共安全、法治意識、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等。建立包含學術創新性、社會貢獻度、生態價值觀踐行的綜合評價體系,在獎學金評定、中期考核中增設技術成果轉化率、政策建議采納情況、環保科普志愿服務等價值貢獻度指標。
思想引領為立德樹人和教師隊伍建設領航鑄魂,學院育人和強師工作取得喜人成績。1名學生入選“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1名學生獲得“江西省五四青年獎章”。學院已自主培育國家杰青、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優青等國家級人才19人次和各類省部級人才88人次,獲得“江西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思想引領有效反哺學院黨建工作的發展。2022年南昌航空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環工教工黨支部獲批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黨委于2023年入選首批全省黨建工作標桿院系,2024年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學科優勢啟智育才
學院大力重構基層教學組織,構建了跨學院、跨校企的環境工程基層教學組織,組建“環境+”學科交叉教研中心,融合環境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等學科師資,打造“跨域協同型”教研共同體,嵌入學科前沿模塊,強化組織協同效能。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大力建設優勢特色學科基地,實施學科隊伍培優育強行動,先后成立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組建以鄒建平教授和羅勝聯教授為領頭人的科研團隊,形成了高層次、高水平的學科人才雁陣。整合學科資源,構建“學科—行業—社會”協同平臺,共建共享綠色技術案例庫、設備與實訓平臺等資源,打通“高校研發—企業中試—政府監管”的全鏈條教學場景。構建“知識轉化鏈—平臺資源鏈—產教協同鏈”三鏈融合資源轉化機制,將學院領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拆解為模塊化案例庫,聯合贛鋒鋰業、金達萊環保等龍頭企業共建“綠色技術中試教學基地”,集成污水處理、固廢資源化等工藝線,將企業真實技改項目轉化為模塊化教學資源,開發動態案例庫,實現“科研數據—中試驗證—教學應用”全鏈條轉化。設計“國家需求—科研攻關—教學迭代”閉環培養路徑,圍繞新型污染物治理、廢舊鋰電池回收等前沿領域,實施“重大項目進課堂”計劃,形成“科研問題—學生課題—教學案例”轉化鏈條,科研反哺教學。建立“學科方向動態評估—課程模塊迭代”機制,形成“學科發展—資源升級—人才輸出—反哺學科”的學科育人長效機制。
學院學科育人成效顯著,學生科研動力持續提升。近5年,學院碩士研究生作為第一/第二作者在高水平期刊上發表583篇高水平SCI收錄論文,其中24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SCI一區論文285篇,影響因子≥10的論文70篇,授權(登記)專利274項。24人獲得國家獎學金,17篇學位論文被評為江西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名碩士研究生獲江西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大幅提升也促進了學院環境學科發展。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先后入選江西省高水平學科、“雙一流”建設優勢學科和高峰優勢學科。2019年環境工程專業入選國家“雙萬”計劃專業,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位列百分段位前20%,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5項、省部級及行業獎勵26項。
需求牽引放矢鑄器
學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精準對接區域社會發展用工需求,探索研究生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的創新途徑,重構產教融合機制。與贛鋒鋰業、金達萊環保等龍頭企業共建環境產業創新聯合體,聯合制定培養方案,開發工業園區清潔生產優化、農村污水智慧運維等地方定制課程模塊,將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固廢資源化等產業需求轉化為學位論文選題庫,實現課程內容、研究課題與區域特色產業對接。創新學科動態調整機制,基于環保產業數字化轉型趨勢,新增環境大數據分析、智慧水務系統設計等交叉方向,實現學科方向與產業技術路線精準對接。在產業園區設立實踐教學基站,實施“雙師雙場景”授課,校內導師講授污染控制理論,企業技術骨干帶領研究生深度參與企業技改項目(如膜生物反應器優化),實施“企業導師駐校授課+校內導師入企科研”雙向流動機制和雙師雙源選題機制,由技術骨干與校內導師聯合指導,圍繞黑臭水體治理、農村垃圾資源化等具體場景確定研究課題。面向退役鋰電子資源化等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企業需求,研究生團隊在中試基地完成“技術研發—工程驗證—標準制定”全鏈條攻關。構建“產業需求滿足度—方案可行度—技術轉化貢獻度—標準制定參與度—企業就業適配度”評價模型,將研究生參與制定的行業規范、解決的實際工程問題納入評優評先考核,形成“需求映射—資源重構—能力轉化”閉環機制。邀請行業企業參與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構建社會、行業企業反饋機制和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并根據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反向優化培養環節。
學院圍繞需求牽引培養研究生,積極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建設。研究生參與學院牽頭的3項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研究,參加研發的鋰離子電池處理回收技術、定向氧化協同還原濕法吸收脫硝技術廣泛應用于贛鋒鋰業、贛州世瑞鎢業等企業。學院研究生發明的“電催化氧化—生化耦合技術和生化—催化—生化耦合技術”,已在多個垃圾填埋場垃圾滲濾液和制藥廢水處理工程中推廣使用,成功實現廢水的高效處理與資源化。 (鄒建平 鄧 芳)
附相關媒體鏈接:
光明日報: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e991164ae1254a6c87d8b30a60e160e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