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矚目】江西省老兵宣講團走進高校開展主題巡回宣講
啟航網訊 9月12日,南昌航空大學的大禮堂里座無虛席,前來聆聽宣講報告會的同學們目光如炬,聚焦在臺上佩戴綬帶、胸前掛滿軍功章的宣講團老兵身上。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道。
全文如下:
大江新聞訊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付睿 通訊員劉曉毅報道:9月12日,南昌航空大學的大禮堂里座無虛席,前來聆聽宣講報告會的同學們目光如炬,聚焦在臺上佩戴綬帶、胸前掛滿軍功章的宣講團老兵身上。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卻不知道尊重愛惜的民族,也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南昌市老兵宣講團副團長熊志強,是一名在戰火硝煙里淬煉而出的參戰老兵。他聲音洪亮、精神飽滿,激動地向同學們講述:“親愛的同學們,當你早晨喝完一杯牛奶的時候,當你在花前月下悠然漫步的時候,你可曾知道在46年前……”
在熊志強的娓娓道來中,同學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46年前那場炮火連天、充滿生離死別的戰爭場景。他感慨道:“也許那時我倒下,將不再起來。”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安寧,是一代代的英雄們用寶貴的生命換來的。
“那一句‘向前沖’,讓我更加明確了黨和國家在我們新一代大學生心中的分量。”材料學院161班黃圓姝愛在受訪時表示,她會將這一份感動化為繼續前行的力量。
來自江西省博物館的90后講解員江柯以《銘記歷史強國有我》為題,向同學們回顧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
楊雙峰是海軍第二代南昌艦最后一任機電長,他與南昌艦相識22年,相伴18年。在宣講現場,他為同學們講述了三代南昌艦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要建立強大的海軍”和“努力把人民海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的奮斗歷程,也蘊含著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在英雄城、英雄艦跨越時空的傳承。
南昌是新中國首架飛機誕生地。來自空軍某場站的何發生是空軍一級軍士長,他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偉大夢想的背后,是平凡崗位的堅守;璀璨榮光的背后,是默默無聞的付出!”在大山里,何發生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了三十年。他苦練本領,還寫成120萬字的《我的軍旅隨筆》。
記者留意到,臺下聽講的大一新生們,有人在認真思考該如何度過大學四年的奮斗時光。
身邊的榜樣更能激勵人。南昌航空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唐鋅,原本以專業前三成績考取英語筆譯專業,卻毅然保留學籍,選擇報名參軍。“在戈壁的烈日下訓練,我的皮膚黑了,骨頭卻硬了;手心磨出了繭子,心里卻更透亮了——因為我知道,我的每一步腳印,都在守護著身后的萬家燈火。”唐鋅在喀喇昆侖之巔,用腳印作界碑,以青春守護著祖國山河。
在這一個半小時內,五位老兵從不同角度講述了各自的人生故事。隨后,南昌市老兵軍嫂藝術團的老兵們帶來了合唱《保衛黃河》,展現出退役老兵們永不褪色的愛國情懷;南昌航空大學的學子則獻上獨唱《當那一天來臨》,彰顯出新時代大學生們渴望為祖國馳騁疆場、奉獻青春的擔當。
“老兵宣講團的宣講,是為我們送上門的、特別珍貴且特別有效的思想政治課,我們老師學生都特別歡迎。”南昌航空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呂昕陽說。
江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優秀老兵的故事,是開展思政課的重要資源庫,運用這些寶貴的資源開展紅色教育、國防教育,往往更加生動、效果更好。據記者了解,當時全省各級老兵宣講團成員正忙著在各高校、中小學開展宣講活動。
媒體鏈接:
大江新聞:
江南都市網:
http://www.jnds.com.cn/system/2025/09/15/03031546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