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矚目】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打造“一站式”育人共同體
啟航網訊 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以先行先試的擔當,以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為導向,以健康在昌航、生活在昌航、學習在昌航、成才在昌航四個區域為載體,倡導專業教師、黨建示范、心理專家、安全教育、榜樣引領、書香閱讀進社區為路徑,構建黨建空間與科創空間為特色的“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模式。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道。
全文如下:
在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如何打破傳統育人場域局限,打通服務學生“最后一公里”,成為亟待破解的共性課題。南昌航空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昌航信工學院”)以先行先試的擔當,以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為導向,以健康在昌航、生活在昌航、學習在昌航、成才在昌航四個區域為載體,倡導專業教師、黨建示范、心理專家、安全教育、榜樣引領、書香閱讀進社區為路徑,構建黨建空間與科創空間為特色的“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模式。
自2024年9月運行以來,該社區以1600平方米的物理空間為依托,實現了從“生活園區”到“綜合育人高地”的質變。
黨建引領:筑牢“紅色根基”,激活育人末梢
在社區建設中,昌航信工學院率先構建“學院黨委-學生社區黨員責任區-黨員宿舍”三級網格化組織體系,黨員宿舍統一掛牌,黨員學生亮明身份、公開承諾,在衛生維護、安全巡查、學業幫扶中主動擔責;教師黨員牽頭組建社區管理專班,負責日常接待、投訴處理,讓黨員成為社區治理的主心骨。
學院在社區設立“書記工作室”“院長工作室”“教師工作室”,常態化開展“書記訪寢話成長”“院長面對面”“‘師’情‘話’意教授面對面”活動。與傳統“坐診式”辦公不同,院領導帶動教師主動“出診”,2024年9月至今累計開展活動28場,現場解決學生學業焦慮、宿舍設施維修、就業信息獲取等急難愁盼問題136件。推動黨建與學生需求深度融合。
思政潤透:打造“暖心陪伴”,實現精準滴灌
為破解傳統思政工作時空阻隔難題,學院自2024年9月起,學生工作負責人和全體本科生輔導員入駐學生宿舍辦公。輔導員與學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常態化開展宿舍走訪、談心談話、主題班會,將思政工作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貼近學生實際,構建社區生活,打造情感共同體。
針對學生心理健康這一高校共性痛點,社區構建“心理專家-輔導員-心理委員-寢室長”四級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社區內設立心理咨詢工作室,定期邀請心理專家開展壓力管理、情緒調節等團體輔導,2024年以來已服務學生1600余人次,吸納專業力量育人主體下沉,增強協同育人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專業賦能:激活“成長引擎”,分層賦能科創
學院針對學生學業需求差異,構建三維立體學業幫扶體系:其一,組建學生黨員講師團,圍繞高數、英語等基礎課程開展每周2次的答疑輔導;其二,“教授面對面”活動每兩周舉辦一次,邀請專業教授進社區為學生解難題導方向;其三,實施“1+1+N”結對幫扶,以“1名教師黨員+1名學生黨員+N名學業困難學生”組隊,為掛科超15學分的學生制定一生一策計劃。
依托工科優勢,打造科創空間,形成普及+拔尖的分層育人格局。在普及層面,面向全體大一新生開展為期5周的焊接技能、軟硬件入門培訓,覆蓋率100%;在拔尖層面,圍繞智能小車、電子設計、無人機等重點賽事組建5個專項團隊,配備專業教師全程指導,形成大一發現興趣、大二承接項目、大三沖刺競賽的良性循環。
管理服務:構建“智慧閉環”,實現高效治理
學院推動社區數字化+精細化的管理服務升級,依托學校掌上學工系統,實現學生獎學助貸申請、宿舍調整、請假銷假、活動報名等事務網上辦、掌上辦,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學生少跑腿。社區自習室開啟預約制度,解決占座或資源閑置等問題,實現公共空間資源高效分配。
引入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實現人員精準化管理,實時掌握歸寢數據,為夜間安全管理和應急情況處理提供了有力支撐。社區服務大廳設立黨員先鋒崗,承接學生意見投訴,響應時間不超過24小時。配備飲水機、自助購物機等便民設施,優化學生社區服務能力,提升學生幸福感。
破局攻堅:實施“倍增工程”,激發自治活力
盡管成效顯著,昌航信工學院也清醒認識到社區建設中的育人瓶頸,例如部分專業教師參與社區育人動力不足、學生自治活力未充分激發。為此,學院將啟動“育人力量倍增工程”,通過課時補貼+評優傾斜激勵專業教師、科研人員走進社區開展學業指導、科創輔導;推動學工、教務、后勤等部門協作,形成育人合力。
同步打造“學生自治2.0版”,在學院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下設立社區管理委員會,賦予其活動組織、空間管理、優秀表彰等核心權限;將學生社區服務、活動參與表現量化為第二課堂學分,與評獎評優掛鉤,引導學生從旁觀者變為建設者。未來,信工學院“一站式”學生社區將持續聚焦學生需求,深化社區內涵建設,構筑立德樹人新生態新格局。
媒體鏈接
中國新聞網:http://www.jx.chinanews.com.cn/news/2025/1119/121581.html
大江新聞:
